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

2013年9月10日《中国青年报》职业教育专栏刊登了记者对汪秀丽校长的专访

2013年9月10日《中国教育报》11版职业教育专栏分别以《尊师重教莫分类别》和《先为人再为师》为题,刊登汪秀丽校长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优秀事迹。光明网、新浪网、中国教育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天涯社区等五十余家网络媒体相继转载此文。


尊师重教莫分类别

 

李新玲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10日   11 版)
 

    编者按

    在第29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教育部授予10名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光荣称号,在获此殊荣的10人中,有两人来自职业院校: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丑武江。这是对140万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的莫大鼓舞。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教师很少进入公众视野,亮相媒体聚光灯前,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在祝贺全国教师节快乐的同时,隆重推出两位“楷模”教师的事迹,以此作为特别的节日纪念。

    ----------------------------------------------------------------------

    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丑武江两位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被教育部授予本年度教育界的最高荣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应该是对所有职教老师的肯定。

    按照教育部刚刚公布的我国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8.09万人,加上高职院校,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人数大致在140万人,这是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群体。

    但是不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似乎此前都没有获得更多的荣誉,在公众和媒体视野中,他们的形象远没有那些名牌大学、重点中小学老师丰富光鲜。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这是《吕氏春秋·劝学》篇中的名句,如果拓展开来,尊师除了不以贵贱贫富为标准,也应不以类别来区分。

    相对于中小学和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教师们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他们既需要有专门学科知识还需要有专门技能。中职教师培养的是拥有专业技能的技能型劳动者,不是培养面向高考的“应试高才生”;高职教师培养的则是与工作岗位对口程度高,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可是无论是各类报告、会议、媒体报道,做教师分类时,不是以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分类,就是以小学、中学、大学老师分类,少有把职业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类别。进行学术资料检索,发现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相关研究非常少。

    暑期之后,各地总有各式各样的“谢师宴”,大都是考入重点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和家长感谢中小学老师,少有感谢职业院校教师的。

    形成这种现象的因素诸多。目前的考试制度,不论是升入中职还是高职,大部分还是以中考、高考分数为界,在选拔中靠后录取的那些进入中职或高职的学生,普遍带有一种“灰色心理”,在单纯应试中的失败让他们或多或少地体验到“灰色人生”的苍凉,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在“以分数论成败”的社会观念下,教这些学生,让职业院校教师不那么硬气,在职业认可度和自豪感上打了折扣。

    其实,如今让职业院校教师自豪的事情太多了!教育部8月底刚刚公布的数据,在2012年毕业的658.21万中职学生中,637.51万人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率达到96.85%。在很多普通高校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率而苦恼之时,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上升。而且他们的薪水涨幅也大大超过本科生,甚至有的专业高职毕业生薪酬已经超过本科生。今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设的专场招聘会上,主办方针对用人单位还设定了门槛——“中职薪酬低于3000(元),高职低于5000(元)就不要进入会场”。

    这颠覆了很多人心中“大专比中专就业好,本科比大专好,硕士高于本科,博士高于硕士,越往‘上’越高”的认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无论是进入中职还是高职,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是升入了一所学习内容更丰富、眼界视野更广阔的大学。这所大学比起由教室、宿舍、食堂构成的普遍高校,因为有更高的社会融合度,更锻炼人,更能让人全面成长。

    已有一些大城市明确高职生可以享受普通高校学生就业落户等政策。一些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在工作碰壁之后,放下徒有虚名的“面子”转身回到职业学校学一项专门技能,这样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

    不过,职业院校的教师确实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他们比一门心思教应试技巧的大中学校教师面临更多样、更复杂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学生层次不同,目标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据麦可思统计,在高职新生中有将近一半会遇到学习问题,其中很多新生“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方法”,这些数据给高职教师增加了压力,他们要付出比普通高校教师更多的努力和汗水。确实曾有研究者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过相关调查,发现教龄愈长,工作满意度愈低。研究者分析这可能反映了职业院校教师工作难度大、教育教学挫败感强和职业成就感低。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师更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目前国家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德国、日本的发展来看,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高水平技能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看法逐渐理性,社会会逐渐认同能力而非学历。职业院校会越来越受到青睐,职业院校的教师地位自会提升。当然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工资待遇、职称,更需要人们由心底而生发的敬重。

    因此,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把教师界的最高荣誉授予职业院校教师,这种积极信号必定会层层向下传递,各省自治区、各市县,都会把优秀的职业院校教师推到荣誉顶峰,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业绩,更让人们了解他们背后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先为人 再为师

 

实习生 袁贻辰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10日   11 版)

    汪秀丽在指导学生。

 

    一个人的生活如果只填满了工作,那他(她)一定不能做教育事业。教育是有温度的,有良心的,不能走机械化程序化的路子,要用心去经营。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提起河北省张家口市,山城和贫困是无法回避的两个形容词。

    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之地的张家口市,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经济落后。但就是在这座塞外山城,却走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更培养出一大批动漫游戏、信息技术、学前教育等领域的优秀技能人才。

    让这一切可能发生的,是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很少有人知道,汪秀丽是哭着当上张家口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的。

    1997年,受高等教育扩招影响,全国范围兴起“普通高中热”,职业院校不再包分配、社会歧视严重等问题,让当时已经在走下坡路的职业教育雪上加霜。

    44岁的汪秀丽就是那个时候接过了张家口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帅印。当时她还面临家中老人需要照顾、儿女即将中高考的境况,重压之下的她“含着眼泪”从老领导手中接过了担子。

    如何破解中职教育发展的困境成为当时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道坎。

    第一个涌入她脑海的想法,是调整办学思路。

    身在山城,最怕思路也是封闭的。上任伊始,汪秀丽就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喊出“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的宣言,随即她马不停蹄地带着16名中层干部奔赴山东、大连、天津等地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

    调研结束了,汪秀丽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职业院校一定要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

    解放思路后,研究市场成为汪秀丽的第一要务。2000年,报纸上的一则百字消息引起了汪秀丽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亿元新建20个机场。一个想法随即在她脑海里成型:开发航空乘务专业。

    说干就干。

    汪秀丽派出六路人马赶赴全国多家航空公司与机场探路。得到肯定答复后的她又破天荒地在张家口当地媒体打出招收空姐空少的广告。第一年,2000多人蜂拥而至。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厦门、海南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30名学生中的27人成为了“空姐”、“空少”,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学哲学出身的汪秀丽说自己是个“走到哪,想到哪”的人。“9·11事件”发生后,汪秀丽又敏锐地觉察到航空安检的市场,于是在那一年学校的招生专业名录上,又多了航空安检这个专业。

    自己一个人想当然不够,汪秀丽要带领全校教职工一起研究市场。她给实习就业处下了命令:每年必须提交一份新专业设置方案和国家产业发展形势报告。

    在汪秀丽心中,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对接最为紧密,“必须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

    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汪秀丽大刀阔斧地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改革。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等前沿专业在这个塞外山城落地生根。

    变化的不止专业。汪秀丽任校长16年来,校园占地面积从25亩扩展到155亩,学生人数由1000人增加到8000人,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如今已变成了蜚声全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更令人惊讶的是学校每年98%的毕业生成功上岗率,学生300%的就业选择率,这让外界纳闷:曾经的差生是怎么变得如此抢手。很多人问她有什么秘诀,汪秀丽答:爱小家才能爱大家。

    作为校长,汪秀丽常常忙到“头一挨着枕头就能睡着”,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忽视过家庭生活。在她心中,教育是一门良心事业,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小家,才会有爱心去照顾更多的孩子。

    在白天工作忙到不可开交后,晚上回家后汪秀丽再累也要关心老人、跟孩子谈心、照顾工作同样劳累的爱人。汪秀丽说,“一个人的生活如果只填满了工作,那他(她)一定不能做教育事业。教育是有温度的,有良心的,不能走机械化程序化的路子,要用心去经营。”

    曾有普通高中老师质疑学校:8000个差生聚在一起,不得闹翻天了?但汪秀丽却有不同的看法,差生仅仅代表考试分数低,并不代表学生素质差,她要做的,就是由内而外改造学生。

    在学校每年的课程表上总少不了文明礼貌教育、理想目标教育、感恩教育、成人冠礼仪式等课程。不走过场是汪秀丽的原则,素质教育在她心中有不小的分量。她说,只要爱孩子,孩子总会看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一批有个性、肯上进的孩子,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都会成长改变。

    汪秀丽对待学生的真心也在时间的流逝中一点点影响着整个学校。千禧年后,为求进一步发展,学校进行大规模扩建。但由于资金筹措不利,综合实验大楼修到第二层就没了工人。停工的那个晚上,汪秀丽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默默流泪。然而第二天,学校不少老师带着积蓄找到了她,他们想要自发筹款。

    3天后,全校教职工筹到了1850万元。早已退休的原副校长王云仙将自己毕生的20万元积蓄交给了汪秀丽,老人只说了一句话:“秀丽,这钱给你我放心,我知道你是为学校好。”

    已经60岁的汪秀丽仍然舍不得学校里的孩子,她还有个“技能强国梦”没完成。她想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专业人才,过有尊严、幸福地生活。

    汪秀丽仍在思考。这次,她把视角投向航海领域。经过多年调研,她计划明年在学校开设航海相关专业。在山城开设航海专业,汪秀丽大胆又灵活的思维又走在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前列,她想赋予这座山城更多的可能性。

    “先为人,再为师。”说这话时,因为忙于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验收工作的汪秀丽脸上显出倦容。衣着朴素的她说话语速很慢,笑得却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