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张家口日报—1977:命运在那一年转折
作者:外宣办 发布时间:2016-06-16 点击数:3192
1981年,王晓东(左四)被抽调参加高考阅卷,与同学合影
记者 段晓芳 通讯员 贾炜
“1977年,我高考,如今都过去39年了!”6月4日,年近花甲之年的王晓东坐在电脑前,鼠标点击,学校大门、教室、图书馆、宿舍……一张张黑白照片翻过,那穿着中山装、端着搪瓷盆儿、啃着咸菜片儿,却依旧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大学岁月,就这样一幕幕回放,仿佛已经隔了万水千山,又仿佛就在昨日……
“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次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而我的人生也从那一年出现了转折。”王晓东是万全县郭磊庄镇旧窑屯村人,1973年高中毕业,那时高考制度已经停滞,大学生改称工农兵学员,要靠大队推荐、上级领导批准, 整个县名额也没几个,“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心里连个小火花也没了。”
毕业后,王晓东安安心心待在村里务农,按着四时节令种地、锄地、收割,但对书,心里还是有着热爱,闲下来时就看看小说,读读报纸。1975年11月,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农技研究所工作。单位就在镇上,虽然不是正式工,但在那个年代,这已经让许多人艳羡不已了。
对王晓东而言,生活的按键已经按下,剩下的就是单曲循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命运的拐点在1977年出现了。
那是10月的一天,王晓东从报纸上看到了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他还未来得及思考,在镇上教书的舅舅就急匆匆跑来找他:“上大学能考试了,赶紧报名,赶紧准备!”舅舅已经用最快的速度给他找来了课本和复习资料。
那一年,文科要考的有数学、语文、政治、史地四门功课,每门满分为100分,重新捡起封存已久的书籍,王晓东燃起了上大学的希望,他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距离考试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那时候,单位每天晚上组织的政治学习不能放松,学文件,学精神,忙到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家。九点以后,才是复习的时间。趴在炕头,点着油灯,一学就到凌晨一两点钟。五六点醒来,再赶紧背书、做题,一分一秒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回忆起备战高考的日子,王晓东至今仍记忆深刻。
当时,王晓东所在的单位每月有四天假,可以调休。为了集中精力冲刺,他将两个月的假并到一起休,这再不是零碎的时间,而是宝贵的八天!舅舅的宿舍也腾出来给他用,饿了边翻书边啃几口干粮,困了,靠在床头小睡一会儿。两个月,王晓东澡都没顾得洗一次。
“我相信付出终有收获,因为有决心,也不觉得多苦多累,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头儿!”时间飞快,很快就到了考试的时间,两天里,王晓东依旧没有一丝一毫松懈,每考完一门,就赶紧去背一下门课程,重点、难点、易错点……最后一遍巩固、加深印象。
高考结束,等待的日子更觉得漫长,直到1978年2月的一天,邮递员挥着通知书乐呵呵对他喊:“你该请客了!”
打开通知书,当“268分,河北大学历史系”一行字跃然眼前时,王晓东眼睛温热,鼻头酸涩,笑容却是挡也挡不住,所有辛苦,所有付出,那时那刻,都值了!
后来,王晓东得知,那年河北大学历史系的录取分数线是220分,而他超出了整整48分!那一年,全国有570多万人报名参加高考,20多万人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