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职教中心舞蹈队夺得河北省第八届舞蹈大赛张家口选拔赛一等奖
作者:外宣办 发布时间:2016-06-22 点击数:2202
近日,在河北省第八届舞蹈大赛张家口选拔赛中,张家口市职教中心舞蹈队舞蹈《中国妈妈》喜获一等奖。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市县区及大中专院校65支参赛队参加比赛,参赛队伍和人数创历届最高,比赛竞争异常激烈。
学校舞蹈教师段莎、葛园林和杜世平与18名学生为此付出了超常的努力,能够夺得此次比赛一等奖实属不易。
《中国妈妈》节目用丰富的舞蹈语言围绕“母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整个节目中,每一个阶段都真实再现着中国妈妈在从抗拒、不忍、接受、关爱日本遗孤及不舍送行整个过程中母爱复杂的情感变化;全舞大致分为四小部分:抗拒、接纳、养育、送行。四个部分舞蹈充分体现了典型的中国母亲的伟大精神,使中国妈妈的形象扣入人心。
舞蹈的开头,中国妈妈用有力的动作表达对日本人的憎恨,那直指前方的手,苍老却坚定的举着,那是对日本暴行的指控,对中国妈妈来说,那是不可饶恕的黑暗与血腥以及无法忘却的痛苦与悲伤。她们用手捂住了嘴,无声的嘶喊,却让痛苦,愤怒直达人心。那弯曲的背,绝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现出中国妈妈遭受的苦难,失去亲人的痛苦。
而当那个日本小姑娘抱着头出现时,中国妈妈开始了心灵的挣扎,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妈感到不忍与同情。但最终,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孤儿,演员围成圆后再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当养育遗孤孩子时,中国妈妈表现出的那种真情流露及无私奉献,让所有人都能感到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在寒冷的冬天,妈妈将孩子的手捂在怀中取暖,而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不言而喻,无关国界,这是真正的“大爱”。此时,当年的异国小儿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了,她的活泼与懂事,让中国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简单的播种收割动作,让人联想到妈妈辛勤劳作,抚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孩子,憎恨与母爱的矛盾碰撞,母性的伟大瞬间体现。尤其是那几句歌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让我忍不住朦胧了视线。
一片静默中,气氛变得沉重起来。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啊,是她的儿啊。谁能体会她的心疼与无奈,在送行时,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让人为之动容。尤其是那漫天大雪中,母亲长久凝望的身影,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客座教授任晓云评价说,《中国妈妈》显然是一个成功的舞蹈,它所体现的感情,那样深刻,那样真实,让人忍不住感动到流泪。虽然只有短短的8分多钟,但凸显的主题思想与贴切的艺术手段结合得十分自然,整个舞蹈看上去结构完整,故事情节清楚,艺术表现饱满真实,能够清楚地表达出舞者所想要表现的复杂、丰富的情感变化:愤怒、宽容、复杂、依依不舍……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舞蹈队的孩子们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成功的描绘出了一个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使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了我们的感情。
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憎恨、接纳、养育、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段跨国的母爱,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的遗孤,显彰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
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没有高超的舞蹈技巧,没有刻意的展示。用简单的劳动的动作,构成了舞蹈的动作主题。不断的强化和发展的主题动作,动与静、立与跪、下蹲与抱起,层层渲染,层层强化,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大的震撼力,直抵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拨动每个人的心弦,撼动着每个人的心灵。母爱,总是这样的伟大与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