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印象

2013年9月9日《光明日报》要闻版以《把专业办在职业技能的缺口上》为题报道了汪秀丽校长的优秀事迹

作者:外宣办 发布时间:2013-09-09 点击数:2597

把专业办在职业技能的缺口上

——记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汪秀丽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09日   03 版)
                                    
 
 

    初秋,空气中已经带着几分凉意。新的学期开始,张家口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汪秀丽一如既往地早早来到学校,每个教室都看一看,这是她从教42年来从未改变的习惯。 

    “我和孩子们,和老师们,就像一家人。”汪秀丽是校长,是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是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今年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但她更是学生眼中亲切的“汪奶奶”,是教职工的“主心骨”。

“让职业教育焕发光彩”

    1972年,年仅19岁的汪秀丽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自此,41年来她从未离开过这所职业学校。 

    1997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低谷。张家口市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44岁的汪秀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任校长职务的。

    “要干,就干好,一定要让职业教育焕发光彩。”汪秀丽为自己立下誓言。

    作为职业学校校长,汪秀丽认为必须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有一次,她随意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亿元新建扩建20个机场。一个想法迅速在她脑海中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

    她立即派出四路人马,前往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并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面试当天,30个名额,吸引了3000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陆续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

    美国“9·11”事件之后,她感觉到航空安检将更受重视,于是迅速瞄准首都机场,明确了与之联办“航空安全检查专业”的目标……随后,高铁乘务、地铁安检、影视动漫、学前教育、金融事务……一个个市场急需、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应运而生。

    在她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6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五大就业类专业群,学生就业率100%,就业选择率300%。学校招生人数1997年是500人,今年达到2700多人。

为孩子搭一座梦想的平台

 

    有人说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差生,汪秀丽反对这样的观点。

    她说:“在我们眼里没有差生。有的孩子可能文化课成绩不好,但也许他动手能力强,也许他阳光自信,也许他踏实吃苦,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老师就要因材施教。”

    她将这一理念深深植入工作中,全力推进“全纳教育”,并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为每一名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自1998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16年来,她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文秘、旅游、烹饪、学前教育7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气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同类学校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

    这些年来,3万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其中8000多人考入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天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320余名学生先后在国家、省、市以及行业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首都机场3000多名安检员中,三分之一来自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国内外重大活动、盛会上,学校1000余名同学参与了安检及礼仪服务工作。

    17年校长历程,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汪秀丽的心血和汗水。在全校所有师生心中,汪秀丽就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导师。她的无私付出、她的细致入微,她的敏锐果敢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与信任。在从未停歇的脚步声中,一个新的梦想正在汪秀丽的心中回荡:将学校办成全国标志性、现代化、国际化的中职名校,为孩子搭一座梦想的平台。(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段晓芳 黄爱春)